遊客:
註冊
|
登錄
|
會員
|
搜索
|
佛教萬年曆
|
简体
|
電子大藏經
彌陀山莊
»
尊貴的大乘經典
»
華嚴三品 -普賢行願品 淨行品 梵行品
»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六】:七菩提分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投票
交易
懸賞
活動
打印
|
推薦
|
訂閱
|
收藏
標題: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六】:七菩提分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1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09-7-16 10:40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六】:七菩提分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六】:七菩提分
(資料來源: 華嚴的故鄉/海雲法師)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
這是講要怎麼修習七菩提分和三三昧。七菩提分是基礎佛教,三三昧是講性空。這一問就是說要如何透過基礎訓練,來達到性空的目標?這部分通常稱為小乘佛 法,是一切的基礎。但是現在的學佛者,尤其大乘佛法的修習者常常都忽略了。前面七項叫七覺分或叫七菩提分、七覺支。現分述如下:
念覺分
第一是念覺分。念就是意志力,是意志的覺悟。念有兩個主要的定義,一是要有出離感,一是要有使命感(大乘佛法較強調)。出離感就是了生脫死、出三界、 永不輪迴。使命感強的人出離心往往較淡,他需具備大悲心、深願心,對眾生還要有恆順心,缺一不可。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佛教所談的使命感當然也不同於一般 的宗教。拿基督教來說(回教也有類似的情況),就是我對你好,你就一定要照我的話來做,否則我便處罰你,一涉及處罰,便不得不動用武力,於是有了十字軍東 征等等。因為在心性上他們具有要人聽從我的傾向。佛法從不要求人聽從我,而是要個人依據原則,去建立自己的心靈方程式。
基本上一般人修學宗教儀式後,會產生一種能量,這些能量必須做適當的迴向。什麼是迴向?西方人稱奉獻,我們則解釋為心念力所及之處。心中要迴向給誰, 誰便收得到,而且是在好的方面,若在迴向時起了瞋心,譬如埋怨眾生根器太差,教的都聽不懂,那麼功德便會往瞋的方向走。此時的迴向力如果與政軍界有權有勢 的人相結合,將來勢必帶來嚴重災難。像希特勒掀起的浩劫,背後就有這麼一股力量支撐著,這些是歷史無法記載的,所以佛法為什麼一再強調「恆順」,原因就在 此。當眾生不能接受我們的教法時,絕不能起瞋恨心,否則後果難以預料,可見心念力迴向的重要。
談到使命感,不要以為自己在行大乘菩薩道,要知道當中只要起一個煩惱,人類就要遭殃,即使前面累積再多的功德,只要念頭一起,百萬障門開,保証不出三 界,整個功德的流向也隨之偏差,走到哪裡,哪裡就有災難。至於佛教的使命感到底在哪裡?就在「恆順」兩字。我教了你能聽,那當然最好,若不能接受,那就結 個緣吧!絕對不可起瞋怒心。
擇法覺分
其次是擇法覺分。擇法就是護法,有兩層意義,一是內護,一是外護。像張老師提供這個道場給大家,就是外護;各位來聽、來學、來修就是內護;而張老師自 己本身也學,就是內護外護兼具。就個人而言,大多是內護為主,你來護持道場,助印經書就是外護。助印以後又以經書研讀修學,就又有內護了。所以說只要一個 人能維繫正法存在,護法就常住世間,也就是內護。因而簡單的說,內護就是自己修行,外護就是幫助別人修行。真正的外護是:護到福報,福報大,護到智慧,智 慧大。自己一個人修是一個人的成就,外護十個人修,十個人的成就總加起來在你身上就有十個成就了,這是真正的護法。大家修行就要修功德性,而不要只修到功 德相。
精進覺分
第三精進覺分。精進是相對於懈怠而言,但不同於忙碌,而是在菩提道上有所增長。否則的話,「縱經塵劫,勞苦修行,不名真實菩薩」。這些勞苦修都不能叫精進,只是在菩提道外繞而已。
喜覺分
第四喜覺分。喜是喜悅,學佛後是不是真的得到喜悅,還是只得到負擔而已?要能透過佛法的修行,獲得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喜悅,才叫喜覺分。
猗覺分
第五猗覺分。猗指輕安。喜是講內心的喜悅,猗則是身體上的喜悅。學佛之後身體有沒有輕鬆一點?不再是行屍走肉,而是充滿朝氣、活潑的。
定覺分
第六定覺分。定從精進上得之,精進以後,自然會鎖定目標,將心安住在菩提道上。有時候偏重於事相,有時候偏重於實修,如何使我們的二六時中、日日夜夜皆不離菩提心、不捨菩薩道,是為定覺分。並不是整天坐在那裡不動,而是心在道上不退轉、不散亂,才是定。
捨覺分,空、無相、無願
第七捨覺分。捨是能放棄,是相對於前面的念覺分而言。要捨棄世間法、相續心、名利心、意識形態等等。出錢出力,固然是捨,觀念的調整矯正,乃至拋棄不 正確的觀念,才是最重要的。問題是觀念很難改正,因為牽扯到意識形態,也就是自我的作用,可是不捨又不行,工夫就在這裡了。
從念覺分到捨覺分,是修學佛法的基礎,也就是從堅定意志開始,到捨棄沒有必要的觀念和意識形態,都是小乘佛法的修學法門,也就是所謂的基礎佛法。七個 條件具足,即可證得性空、無相、無願。無相即不著相,無願是不著願。有相而不著相,有願而不著願,隨緣而定,即是空。當然這三者還有層次上的問題,在此不 詳談。
此十者是修學佛法的基礎,最重要的是前面的七菩提分,此並不同於八正道,八正道是行為的規範,並非修行。各位要多加思考,多加憶念,才能如法修行。
嗡嘛呢 唄咩吽
投票
交易
懸賞
活動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頁
編輯個人資料
積分交易
公眾用戶組
好友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