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A news can touch my heart
echoooo
超級版主
Rank: 8Rank: 8



UID 21
精華 10
積分 19574
帖子 1539
積分 16360
閱讀權限 150
註冊 2008-12-16
 
發表於 2009-6-2 07:18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A news can touch my heart

A news can touch my heart   

 


美國排名第二的首富、波克夏創辦人巴菲特上週宣布將捐出370億美元等值的天文數字給5個基金會,震撼了全球新聞界與投資界。


媒體用整個版面介紹這位內布拉斯加一個奧哈馬小鎮出身的義行,對最近台灣政壇充滿算計、閱報心情沮喪的此時,的確有振奮人心的強效。

富士比雜誌估計,巴菲特的身價約440億美元,能在身心仍屬健全時就把85%以上財富慨然捐出的舉止,
可為史無前例。


他的舉措,從發跡到事業高峰,樹立的典範,不僅值得有錢人效法,更為誠實、正直與飲水思源寫下了人類重要的一頁。 巴菲特從投資出發,經營過紡織廠、壽險公司,再到投資大戶,不僅展現了他過人的智慧,也展現了一個從事金錢遊戲者,可以用如此高貴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一個完美的故事結局。


活人傳奇-巴菲特

巴菲特雖然仍健在,他留給世人的活人傳奇(A Living Legend),至少有下列幾方面:


一、最高級的投資智慧
以堅持價值型投資方式,盡可能的抱持具有高度經營能力與經營操守的企業股票。
這種投資方式最困難、也最簡單,困難處在於股市雜訊很多,波動很大,容易受到的誘惑比比皆是,或是在景氣低迷、利空不斷之時,要抱股不動,就更難上加難。簡單之處,在於他花很多時時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團隊面談,徹底瞭解對方在經營能力與經營操守上,能讓他安枕無憂。對於不熟悉的產業與信不過的企業,他連一文錢也不願意投入。


二、誠實待人待己
波克夏的年報,幾乎每年都由他自己親自撰寫。內容通常很接近自我檢討報告,不會隱瞞自己幹過的事,也不蔽掩自己錯誤的決策,甚至行文盡可能白話,讓所有股東都能輕易看懂,卻不失詼諧。


這樣用心、誠意的方式提出營運報告,讓99%以上得用法律規定格式所做的企業年報,看上去簡直就像是交差了事一般,是在唬弄自己的股東。


美國投資界普遍相信,巴菲特之所以選擇親自操刀年報,便是對股東展現最大的誠意,也對自己忠實。


透過這樣的方式,筆者相信,巴菲特更能清楚瞭解對自己、對企業、對股東,甚至對社會的利益,能夠面面俱到而無憾。


奧哈馬聖人的特質

三、低調、簡樸的行事風格
當他早被尊為投資界的天才,同時身為全球排名頂端的鉅富,世人仍然看到的是一個溫文儒雅的老者,
沒有架子,也有沒奢華、誇張的行事;另外,對於明顯不合理的政府政策,或是投資界盜騙歪風盛行時,他也不會扮演鄉愿,願意挺身而出,表達讓人信服的觀點。由於行事高度受到肯定,當恩隆案涉及波克夏轉投資公司可能涉案時,美國司法、投資及媒體界,沒有人會懷疑他的誠信。


四、最後一擊
捐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筆捐款。這個舉止,不單是錢多錢少的問題,更在於他捐款的智慧,一樣不遜於他的投資智慧。


在談到留多少錢給子女時,巴菲特說到,他與太太從來就沒想過要給子女大筆財產。
他表明,他的子女在各方面,包括家庭環境、生活水準與受教育的機會,都已占盡優勢,因此沒有必要再留更多錢給子女。


前3項大致為世人熟悉,第四項的涵義尚不僅止此。

家庭方面,巴菲特已給子女最好的條件,接下來,子女要如何創造自己更好的未來,必需靠自己的努力,畢竟,沒有經過努力,所有成就更只是祖蔭,只是個有錢的蠹蟲。很顯然,波音公司創辦人霍華休斯及其對全球航空事業的貢獻等的故事,巴菲特必定瞭然於胸。

其次,巴菲特選擇把捐款中的307億美元,交由蓋茨與梅琳達基金會,而不是捐給以自己為名的兩個基金會,
理由是蓋茨基金會的運作方式比以他為名的基金會更好。
從這點可以證明,巴菲特行事有其一貫的價值觀:錢(資源)應用於最有效率的地方。


為資本主義添助力

更重要的一點,是世人對資本主義的解讀與批判。18世紀工業革命初興,到20世紀初,草莽式的資本主義完全不顧勞工的死活,
曾給資本主義烙下不仁不義的惡記,後來,隨著有良知的資本大戶如「鋼鐵大王」卡內基等良心發現,才讓世人重新檢視資本主義並非全然都是達爾文適者生存論那樣冷血。而百年來,透過這些所謂某某大王捐贈成立的基金會,的確對世人有很多的貢獻,顯示企業家與人道精神可以同時兼備,化解資本家就是勞力剝削一方的負面認知,讓社會可以允許企業家與創業精神,為經濟成長與人類文明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

巴菲特慨然捐贈,真正履行了「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不僅在資產比例上,或是捐贈的方式,
捐贈的理由,都充滿了智慧,奧哈馬聖人不只是投資界的聖人,也是現代資本主義最佳典範。

巴菲特典範是否也會出現在亞洲,或是在台灣?筆者相信,就算現在沒有,以後仍有很大的機率會有。

原因如下:
一、從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來看,經濟發展初期的草莽階段,資本家與社會思潮首先是要由窮轉小康,小富;接著才會大富與超級大富。在這階段中,精力與腦力都用於創造財富。必須等到財富累積到一定程度,富人才會開始思考對社會、人類與自身(含族群)的長遠抱負。


誰會是台灣的巴菲特

二、台灣行善的人比例不低,從2000年以前發生在國內外的各種天災人禍,國人都願慷慨解囊,
就可以看出,我們這個社會充滿愛心。
何況很多人自願擔任各類宗教的義工,且不時地捐出可觀的錢財,為社會民生貢獻一己之力。
因此,潛在的善意,在能力可及時,就會出現。

三、重要的關鍵在於,我們對子女的照顧,能否像巴菲特一樣開明、有智慧?
坦白說,傳統思想仍然主導的今天,要期待富豪之家能摒除既有思維,迎接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大道,一時間是有些強人所難,有些富人搞些撈啥子的基金會,目的不外求得虛名或做個樣子,要批評他們當然可以,但沒有什麼意義。


幸運的是,文明總是在進步,資訊發達與新資訊的暢統,仍然會逐漸滲透人類的腦中,巴菲特的典範必定會帶給世人,以及台灣的企業家一些難以抗拒的啟示。


(作者曾任經濟日報資深記者、電子時報副社長,本文言論不代表電子時報立場)

 






Echoooo 合十
嗡  折隸主隸  準提莎訶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