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學佛必須忍辱
echoooo
超級版主
Rank: 8Rank: 8



UID 21
精華 10
積分 19574
帖子 1539
積分 16360
閱讀權限 150
註冊 2008-12-16
 
發表於 2009-4-21 22:59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學佛必須忍辱

學佛必須忍辱
釋昌臻法師 一九九七年春季佛七講話



 

忍辱,從世間法來說,這是一個做人處世、待人接物的修養問題。從出世法來說,它是一個了生死、出輪迴的重要修持法門。下面分三個方面來談:


一、忍辱的重要性及其功德

我們學佛,特別是大乘佛法,就是要自度度人。修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眾生的範圍很廣,所以,佛教把忍辱列為波羅蜜。“ 波羅蜜 ” 就是到彼岸。即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要度過生死苦海,就要靠波羅蜜才能到達涅槃彼岸,即到達極樂世界。
忍辱是修菩薩行重要的修行項目。

什麼叫忍辱?就是要忍受不管來自什麼方面對自己造成心理、生理上的種種痛苦、種種侮辱。包括不發怒,不結怨,心里沒有惡意。這是一個很難的修持問題。
別人罵我、打我,拿種種事情來冤枉我。應該怎麼對待?這是一個修行上如何去除我執的問題。《金剛經》上說:“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 這既是高深的理論問題,在實踐又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逐步達到這種境界。我們真正能離開我相,認識到確實無我,能夠認識無我,當然就無人,也就沒有罵我、打我、侮辱我這些事了,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有我相,遇到問題,就會結怨結仇。佛教講 “ 怨親平等,” 真正懂得怨與親是相互轉化的,就不會與他人結怨結仇。這一點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修忍辱的功德利益很大,下面略述八點:


1.忍辱有利於自利利人,自行化他。
凈空法師說:“  如果我們能在忍辱上下功夫,就容易入道。因為我們能忍辱就能感動別人,教化別人。” 百丈禪師說:“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菩提。” 這是忍辱的最佳格言。

星云大師常常舉這樣一個公案:過去有一位修行境界很高,很有德望的大禪師,他的忍辱功夫很了不起。當地有一位大護法的全家對他都非常尊敬,經常到廟里來護持供養他。這個大護法的女兒私下與一個青年男子談戀愛,並懷孕了。在那個社會,婚姻是不能由女兒自己做主的。父親知道後非常生氣,拷打他的女兒,追問那男的是誰。女兒被逼急了,就對父親說:“ 就是你最崇敬的那個和尚。” 父親相信了女兒的話,暴跳如雷,跑去痛罵那位禪師。當小孩子生下來後,那父親就叫人把嬰兒給那個禪師送去,並到處散佈禪師干了如此的壞事。禪師沒有為此申辯一句,並每天出去找人化緣一點人奶來餵養這個嬰兒。無論別人怎樣議論取笑他,他一句話也不說。就這樣一邊修行一邊還照料著一個嬰兒,過了一段時間,那個男青年被感動了,感到自己做得很不對,很對不起大禪師,於是他請求女子的父親原諒他。這位大護法才知道是冤枉了禪師,覺得自己罪惡極大,全家人到廟里陪理認罪。而禪師只是毫不在意的一笑了之。禪師真正做到了 “ 三輪體空 ”。我們按忍辱的要求做,就能培養自己的德性、人格,也能夠感化別人。自行化他都要靠忍辱,這樣自然可以自度度人。所以他認為,待人接物應把 “ 忍 ” 字放在前面。

佛陀在過去修行中,曾做五百世忍辱仙人。他的忍辱事跡,更是修行人的典範。佛陀過去生中修菩薩行作忍辱仙人時,有個叫歌利王的國王,帶著妃子們去打獵。中午,他在帳篷里休息,妃子們卻到山上玩。她們在一個小廟里看見有一個青年僧人正在打坐,就上前向佛陀頂禮,並提出很多問題。佛陀就給她們講法,教化她們。國王醒後問妃子在哪里,當聽說妃子們正在和一個年輕和尚交談。心想:這和尚肯定存有壞心,他便提起寶劍徑直來到小廟,看到妃子們正跪著把佛陀圍在中間,頓時火冒三丈,衝上去一刀就把佛陀的膀子砍掉。而當時佛陀的第一個念頭卻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歌利王砍掉佛陀的膀子後問他:“ 你恨我嗎?” 佛陀說:“ 我不恨你。如果我恨你,我的膀子就不會再長出來。” 因為佛陀沒有分別心,所以佛陀的膀子馬上又長了出來。歌利王大驚,慌忙逃走。佛陀成道時,歌利王是他父王手下的一個大臣。佛陀出家時,父王派五個大臣去追趕他,歌利王就是其中之一。佛陀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度了五比丘,其中憍陳如的前生就是歌利王。佛陀就這件事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教我們如何對待仇人?如何把仇人轉化為恩人?

2.修忍辱有利於持戒,有利於得定,有利於啟發智慧。
廣欽法師說:“ 持戒就是忍辱。”  因為戒行就是要求我們忍,要我們忍受一切,平時不能忍的都應該忍。我們能夠修忍辱波羅蜜,就不會犯戒。凈空法師也說:“ 戒就是忍。” 就是要求我們不該做的不做,真能忍的人才能認真持戒。能夠很好地持戒修行,才能得定力,才有禪定的功夫,才能啟發智慧。所以說,戒是基礎。而持戒跟忍辱有密切的關系,不能忍辱就不可能認真持戒。

3.忍辱有利於消除業障。
我們遇到一切苦難,以及來自別人的種種侮辱,正是消除自己業障的好機緣。別人謾罵侮辱我時,應常想:這是幫我消業障呀!所以,罵我們的人也正是我們的善知識。儒家也講這個道理,“ 道吾惡者是吾師。” 即:說我們壞話的人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應做到“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廣欽法師說:“ 我們受了別人的攻擊、批評,我們都應該忍受;即使是冤枉,也要忍受;還要感謝他。因為他幫你消除業障!”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由此可見,要想消除多生累劫的種種業障,也要靠各方面的幫助。從三世因果來看,也絕不會有無因之果。別人之所以來冤枉我,譭謗我,正是因為以前種下了對不起別人的因。懂得了這個道理,才不會起嗔恨心,非但不起嗔恨心,還會感謝他,因為他幫助我消除了業障。

4。忍辱能培植福德。
培植福德要靠容人之量,能容人就是很大的福報。彌勒菩薩 “ 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 ”。天地都能容得下,容人又有何難?能夠容忍就是福報的源泉。難忍能忍,更是種植了很大的福德。從世間法說,處人處事學會忍辱,學會吃虧,也是培植福報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我自己對此也有很深的體會。當我年輕的時候,父親寫了六個字叫我貼在桌子旁邊:“ 吃虧、受氣、耐煩。” 其實這六個字就是要我忍辱。父親經常給我說:“ 吃虧是福,要吃得虧才有福報。你能受氣是增加度量,你能裝得,能受得,氣量就會開闊。吃虧、受氣,而心里頭不產生煩惱,也是提高自己品德的重要方面。” 這些教導在我的一生中受益很大。懂得這個道理就容易接受忍辱法門。

5。忍辱能解除煩惱,利於修清凈心
我們從早到晚都在煩惱當中。煩惱來了靠自己用忍辱來使煩惱轉化為菩提,就是修清凈心。要懂得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晚上做夢,白天也是在做夢。夢境本來就是空的,哪里有人我是非,也沒誰侮辱我。我們能夠把一切事情看成夢幻泡影,用這個觀點來看待一切問題,當然可以解除煩惱。煩惱也只能靠這個來解決,絕不能說我躲到一個地方去就可以消除煩惱,更不是靠別人來消除煩惱,煩惱靠自己用忍辱法門來解除,轉煩惱為菩提,為清凈心。

6。忍辱有利於精進修行

凈空法師說:“ 能忍的人才能精進。” 廣欽法師說:“ 什麼事都能忍得下來才能進步。” 就是你認為自己對,也要向別人懺悔。他說:“ 這就是你的公德 ”。為什麼自己做對了,別人還總是批評你,責難你呢?你應該這樣想:我在多生累劫中種有這個惡因,所以我們應該向他懺悔,而且要把功德回向給他,希望他一心念佛,往生凈土。這樣,就能破除我執,擴大心量,積累功德;也能消除分別心、嗔恨心、我慢心。我們學佛就會進步。

我們修菩薩行,要以出世的精神來辦入世的事業。“ 不為自己求安樂,” 就是 “ 無我 ” ; “ 但願眾生得離苦 ” 就是 “ 利他 ”。要能無我利他,才是修菩薩行。否則,處處執著我,事事陷入人我是非之中,搞來搞去,就跟社會上爭名奪利一樣,那是造罪業,種惡因。必須要有出世精神,懂得一切如夢幻泡影,在作夢中的佛事。雖然是夢境,但是,我們還是要認真地作佛事,認真教化眾生。這就是以出世的精神辦好弘法利生的事情。否則,越辦越生煩惱,因為你帶著我相去搞,認為我本來做對了,你還要罵我、冤枉我。這個根還在自己,就是沒有出世精神。王安石有一首詩說得很好:“ 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7.忍辱有利於廣結善緣,有利於處理人際關系。

我們修菩薩行就是要教化眾生,為眾生服務。人際關系很廣泛,要處理好這種關系,廣結善緣,才能有利於弘法利生工作的開展。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必須忍辱。為眾生辦事情難免不遭致種種不理解,甚至於誹謗。實際上。如果我們能忍辱,天長日久,群眾就會改變對我們的看法。所以,“ 是非以不著辨為解脫。”

《四十二章經》中:“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有弟子問佛:什麼人力量最大?佛說,修忍辱的人力量最大。因為他了知人法俱空,內心穩健安閒,不懷纖毫惡意。自然受人尊敬,才能上成無上佛道,下化無邊有情,這才是力量最大的人。一般待人接物也是要用寬容的態度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

弘一大師教導我們說:“ 涵容(即包含、容忍)是待人第一法。” 我們能用廣闊的容量來對待人,再難處的人都可以相處。這也是培植自己的福報。
有句話說 “ 宰相肚里能撐船,” 當宰相官雖然大,權雖然重,但是也得受百官氣。這也說明量大福大;沒有容人之量,就不可能有這樣大的福報。儒家很重視忍,認為是處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曆史上有所謂 “ 張公百忍。” 張公有一個大家庭,相處很和睦。皇帝問他有什麼好辦法?他就寫了一百個 “ 忍 ” 字。家庭也好,社會也好,人際關系要和諧,就只有靠一個     “ 忍 ” 字,能互相忍讓,關系就和諧了。

8.忍辱能得相好莊嚴。
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多生累劫修忍辱度眾生的福德所顯現出來的。心好的人相貌也好,能忍辱的人,內心無惡意,當然相貌就好。這就是相隨心轉。因為我們能很好地修忍辱,心地必然善良,相貌必然莊嚴。所謂 “ 有諸內,必形諸外。” 就是說心理上的變化就會引起生理上的變化,這是是符合科學的。

忍辱的功德利益遠遠不止以上這八條。總之,修忍辱對我們了生死出輪迴至關緊要,應把它提到修行的重要位置看待。古德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嗔恨心最難消除,一念嗔恨心生起,各種各樣的業障都會出現。又說:“ 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 嗔心一起,所修種種功德全都毀壞。所以,嗔恨心很可怕。可以這樣說,能不能修好忍辱法門,也是檢查我們修行好不好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一塊試金石。因此,我們應該重視修忍辱波羅蜜。


二、為什麼不能忍辱?

我們常常聽到人們說:“ 我也懂得忍辱很重要,也懂得不忍辱有很大的危害性。但是,一遇到事情來,就忍不下這口氣,自己要想控制也控制不住。”  其實,這是多生累劫的習氣把 “ 我相 ” 執著得很深,把人我對立看待。這種做法與修行背道而馳。假如我們不放下,為了爭一口氣可以不顧一切,這是很危險的,它會給我們帶來種種煩惱,造種種惡業。

社會上還有一種說法:“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這種說法聽起來好象有一些道理,好象惡人沒人敢欺,善人到處受氣。佛教講三世因果,有一首偈語:“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天 就是指因果規律。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惡人得到 “ 好處 ” 也是暫時。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金剛經》說:假如受持這部經的人罪惡本應墮落惡道;但因今生受人家的輕賤,他的惡業便都消除,而且可以證到無上正等正覺。一方面消除惡果業,另一方面種了成佛的因,這個功德利益非常大。

還有些人說:“ 忍讓是軟弱,你越忍讓,別人就越欺負你。” 這種看法也與佛教的觀點相違背。佛陀在《遺教經》上說,能忍的人是有力量的大人。這個力量就是指的能夠感化別人的力量,人格道德可以使別人受到感化,這個人就不是小人而是大人。社會上常講:“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本來 “ 無度不丈夫,” 被人錯讀成 “ 無毒不丈夫 ”。讓人誤認為要 “ 狠毒 ” 才是丈夫。“ 度 ” 就是度量、氣度。沒有度量的人不能稱為丈夫。“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是培養人們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不應誤解。

有人認為:“ 忍就是吃虧,我不願意吃虧。” 佛教認為,“ 吃虧是福 ”。凈空法師說:“ 學佛就是要學吃虧,要學上當。三界以內沒有一處是安全的、永久的、可靠的。我們不能貪圖眼前一點小便宜,貪圖眼前小便宜,將來就一定要吃大虧。” 弘一大師說:“ 我不認識什麼人是君子,做事情願吃虧的就是君子;我也不知道什麼人是小人,做事情到處愛佔便宜的就是小人。” 弘一大師舉了一個例子:古代有一個道德修養很好的人,叫林退齋,這個人福報很好,兒孫很多。他在臨終時,兒子都跪在他面前說:“ 您要離開我們了,最後留點什麼話讓我們終生奉行吧!” 他說:“ 你們要學會吃虧!” 這正是他對兒孫的最大關懷,讓他們懂得吃虧是福。

還有人說:“ 我生來就是這個個性,就是吃不得虧,受不得氣。” 好象這個毛病沒有辦法改,這種說法也是非常錯誤的。修行就是要針對我們多生累劫的習氣修,如果不改掉這些習氣,就不能學佛。縱然學佛,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學佛就是要捨,我們種種習氣應該全部捨掉,保留這些東西就是學佛的障礙,障礙是自己製造的。

也有人說:“ 你欺負我,侮辱我,就是侮辱侮辱了我的人格。人格是最重要的!” 從佛法的觀點看,修菩薩行,忍受別人的,對自己的人格並沒有影響。不但沒有影響,反而顯示了我們人格的高尚。

我們平常與別人發生爭執,常常怪罪別人。總認為別人不對,忍不下去。從佛教的觀點看,我們應該檢查自己,不應在別人身上找原因。宣化上人教導我們:“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我們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錯誤思想和言行,不是去修正別人的錯誤。星云大師有那麼大的福報,與他待人處世那種寬闊的心胸很有關系。他經常教導弟子,在待人處世上用四個字 “ 你對我錯 “。即使他誹謗我們,侮辱我們,他完全沒有道理,也要相信三世因果絕對沒錯,肯定是在過去生中種有惡因,得罪了他,對不起他,今天應該懺悔。所以,不能割斷三世因果看問題。

還有一種人:明明是自己錯、也不願意認錯。他認為這樣有損自己的威信。這是錯誤的。真正有威信,並不怕認錯;若真正能認錯,威信才會更高,他的形象更偉大,大家對他更加尊敬。因為他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保護他人。

以上舉出的這些,是我們這些凡夫都不可避免的習氣。歸納起來,有個根本的東西在作崇。這就是堅固的我執,一切都有個 “ 我 ” 。就會生起憎恨心、我慢心,就種下了惡因,障礙我們學佛,障礙我們從生死苦海中解脫出來。


三、應如何修忍辱波羅蜜?


首先,要相信因果。因果是佛法的基礎理論,也是佛法的核心。如果我們不懂得因果,就不算真正明白佛法;如果不相信因果,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一切都應從因果上來看待,我們的身體就叫果報身,是過去種的因,借父母的緣,因緣結合產生了我們這個身體。我們是來受果報的,我們今天所遭遇到的一切人與事,周圍種種的環境,都是果報。即正報與依報。任何人都脫離不了因果關系。橫的關繫上,你的配偶、家庭、社會是個因果關系。縱的關繫上,由父母祖先到你自己,再由自已到兒孫。也是個因果關系,我們都生活在因果的網路里。因果網路就是業力之網,身、口、意三業造作的業力雖然看不到、摸不到,但卻有很大的力量。我們生從哪里來?死往哪里去?都是受業力支配。

虛云大師說:“ 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 他用了一個 “ 逃 ” 字,也就是說,不管你信不信,因果從不饒人。你可以不信因果,但是,你絕對逃不脫因果。因為他是客觀存在的規律。古話說:“ 天網(即業力之網)恢恢,疏而不漏。” 正是指的因果網路。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接受一切,就會接受惡報,惡報受盡,災難消除。這叫 “ 受苦了苦 “ 。這樣,福德智慧才能增長。所以學佛的人要用因緣觀看待問題;離開了因緣觀,就很難正確處理一切問題。

第二,要有決心在今生了生死,出輪迴。只有這事才是頭等大事,這個認識真正建立起來,忍辱就算不得什麼了。而且忍辱有助於消除我們修行中的種種惡緣和障礙,有助於我們了生死出輪迴。

第三,應去掉小我,擴大心量。心量開闊了,貪著心、嗔恨心、我慢心、報復心才可以得到逐步消除,才能修好忍辱波羅蜜。


佛教提倡的忍辱與世間的忍辱不同。社會上講的忍辱是強迫性的,雖然說這件事很生氣,但又不能不勉強忍下去。所謂 “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是很險惡的,這是種三惡道的因,怨怨相報,永遠無法了結。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很有名的忍辱故事 “ 勾踐嘗糞 ”。越王勾踐當時兵敗被俘,他裝著願意忠實吳國。吳王病重,醫生說:“ 他的大便如果是甜的,病就沒法醫了。” 當時誰都不願意去嘗大便,勾踐就主動站出來去嘗吳王的大便。吳王覺得勾踐很忠實,對他就很放心。避越國,臥薪嘗膽,準備了十年,終於打敗吳國。那時吳王夫差已經死了。越王把夫差的屍體碎屍萬段,以發泄他心中的仇恨。這種忍辱與佛教講的忍辱本質不同。世間人把越王勾踐作為忍辱的英雄,學佛的人絕不能學習這種忍辱。世間人說的 “ 好漢不吃眼前虧。” 其實與越王勾踐的忍辱是同一類型。

佛教講的忍辱是建立在大智慧、大悲心的思想基礎上,是用因緣觀、慈悲觀作為做人處世的基本觀點,一切事物,一切人際關系都是因緣關系。因果貫通三世、人人生活在因果網路中,只是因為我們凡夫沒有開悟,所以不知道。

過去某寺有一對聯就是運用佛教三世因果的一觀來說明家庭成員關系是怎麼一回事。聯語是:

夫妻應前緣,是善緣?是惡緣?有緣方配;
兒女皆宿債,或討債,或還債,無債不來。

夫妻關系是過去生中種的因,現在結的緣。是善緣?是惡緣?為什麼有的和睦相處,偕老百年。有的同床異夢,互相陷害。那就是從三世因果才能說明問題。

父母和兒女的關系,包括媳婦、女婿在內。來討債、來報怨的,自然是忤逆不孝。來還債、來報恩的,必定盡心孝養。這都是三世因果決定的。

再說慈悲觀。佛教提倡 “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一切眾生過去生中都曾是我們的父母親屬,所以,我們不能惱怒他們。佛陀在過去生中修慈悲觀,就不願惱怒任何一個眾生。他有一生做常不輕菩薩,就不輕慢任何一個眾生,看到眾生都向他們頂禮,認為他們是將來的佛,應該給他們頂禮。但有些人不理解,反而罵他,甚至打他。他便離遠一點向人家頂禮。他一直這樣做,不管他人的侮辱、漫罵。常不輕菩薩正是修忍辱行的典範。

另外,佛陀降伏醉象的公案,也說明瞭這個問題。當時,提婆達多想害佛陀,便買了幾只象,把他們灌醉,看到佛陀和阿難尊者走過來,他便在醉象的屁股上猛刺幾刀,頓時,醉象向佛陀猛撲過去。佛陀見象衝來,以同體大悲之心伸出手來,醉象馬上跪伏在地。佛陀走過去撫摩大象的頭頂對阿難尊者說:“ 我們只能用悲心對待仇恨,絕不能用憎恨心去對待。” 這一教導,體現了佛教的同體大悲精神,是忍辱波羅蜜的思想基礎。總起來說,佛教忍辱的思想是建立在因緣觀和慈悲觀的基礎上。明白了這一點,才能忍受一切,接受一切。由此,我們才能達到三輪體空,才能了生死,出輪迴,成佛度生。

總之,學佛就要學忍辱,想了脫生死,成就佛道,就必須修忍辱波羅蜜。







Echoooo 合十
嗡  折隸主隸  準提莎訶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